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在即,近期各部委举办了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规划实施以来的重大进展与标志性成果。
五年来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,宏观调控在多重目标平衡中展现智慧,政策工具迭代创新,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。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攀升,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维持在30%左右,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,增加值每年均超30万亿元,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长达15年,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;规划中的全员劳动生产率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如期达成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,人均预期寿命,粮食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进展超过预期;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,部署的重大工程顺利推进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高质量完成,与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密不可分。“十四五期间”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5.5万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增长34%;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.4%提高到2.68%;针对科创和先进制造业的减税降费累计达3.6万亿元;支持培育了1.46万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这些企业正如毛细血管般渗入产业链关键环节,有效提升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。科技创新带动我国产业加速升级,实现从量到质,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。过往实践证明,国际经贸往来中出现的任何阻碍与挑战,反而会进一步激发我们坚持自主创新、提升核心技术的决心,更快构建起可靠和持续的供应链与创新链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规划,中国的发展将站上新的历史起点,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,也将面对更深层次结构调整和更为不确定的外部环境。人口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,但新质生产力正在孕育,新增长点加速形成。以下领域预计将成为战略聚焦的核心:
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,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提供了机遇,预计未来将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投入,向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,推动创新、资金、产业和人才的深度融合。
产业体系从“现代化”到“高级化”。构建自主可控、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仍是重中之重,未来将围绕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培育,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转型,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升级,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势。
内需循环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,特别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,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。预计政策更加聚焦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消除后顾之忧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;投资则将更侧重于科技创新、新型基础设施、节能减排降碳、民生补短板等领域,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。
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、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挑战。应坚持系统观念,以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,深化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,细化主体功能区战略,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,精准制定差异化政策,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,促进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。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,以重大基础设施先行破除物理隔阂,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,降低要素流动成本,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动能承接,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和政策协调体系。
高水平开放需要新突破。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,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需实现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,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,从被动适应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,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,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机遇,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综上所述,“十五五”将是中国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效益的关键跃升期。其核心逻辑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,以产业升级赋能内需扩大,以内需扩大改善民生,以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全球经济,最终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。
(作者: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曹旭特)
(CIS)新手配资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